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老钢城披上新绿装河北迁安探索资源型城
TUhjnbcbe - 2025/6/29 18:25:00

一泓碧水穿城过,湖光山色两相宜。走进河北省迁安市,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景象颠覆了传统观念对“钢城”的灰色记忆,彰显着“水城”的绿色风采。

近年来,迁安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迁安路径”。

规划引领把好“第一关”

迁安坚持把规划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在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上精心谋划,为未来发展留好生态空间。

迁安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把全市划分为产业聚集区、生活服务区、生态涵养区三大主体功能区。产业聚集区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一律拒之门外;生活服务区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涵养区全面实行荒山禁垦、山林禁伐、全域禁采,守好绿水青山。

迁安摒弃“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的发展模式,以高标准规划建设4家省级园区,既解决了过去点多、面广、监管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迁安坚持“依托山水建城市”理念,实施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构建了以滦河为生态核心和景观轴线,右岸新城、滦河生态城“跨河发展”,河东区、河西区“沿河布局”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北方水城”特色品牌。

综合治理守好“迁安蓝”

迁安立足当地经济总量大、工业比重高的实际情况,从去产能、强治理、优化运输和能源结构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做好源头减排,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年以来,迁安累计压减万吨炼钢产能、万吨炼铁产能,占总产能的四分之一。迁安PM2.5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年下降55%。同时,依托京津冀钢铁联盟,积极引进转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于年全面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迁安加快了地方钢企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汽车运输万辆次、减排污染物约20万吨。还实施了农村“双代”工程,预计年底可完成对全部7.6万户的改造任务,实现市域平原村清洁取暖全覆盖;投资57亿元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钢铁、焦化企业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率达99.2%,发电量达7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多万吨。

治兴并举打造“样板河”

滦河是迁安的“母亲河”,由于历史上频繁改道,在城区段分为左右两支,形成了22平方公里的夹心滩,令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的多名群众,长期饱受水患困扰。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由四季常流变成了季节交替,而枯水季节裸露的河道,更成了扬尘污染源。

年,迁安把滦河综合治理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百年工程”。项目实施后,迁安地下水储量增加了1.1亿立方米,野生鸟类、鱼类明显增多;夹心滩区域的多名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楼,彻底告别了水患;而规划建设的滦河文化产业区,入选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西沙河是迁安的“经济河”,流经的8个镇乡集中了当地主要的工业企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今年,迁安启动了西沙河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滦河—西沙河引水工程,贯通水系后年可增加供水万立方米,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河道整治工程,对41.6公里河道清淤疏浚、筑堤护坡,提高河流水质;滨水景观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生态沙洲,打造西部景观河道。

因地制宜建好“生态绿”

绿色是一个地区最靓丽的“底色”。围绕建设“生态绿城”目标,迁安深入实施了“建绿、增绿、复绿”三大工程。

“建绿”工程,即全域公园化战略,累计建设65个城市公园,实现了米见绿、米进园。在南部新城区,投资建设串联10多个住宅小区的龙形、云形绿化带,改善了周边环境。

“增绿”工程,即按照“高大密厚彩”标准,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项目。目前,迁安林地面积达7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9%,实现人均1亩林。

“复绿”工程,即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工程修复、地貌修复、生态修复,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4万亩,让百里矿山重批绿装。

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迁安高质量发展。年,迁安在全省31个优化开发区(县、市、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完成财政收入98.6亿元。

绿水青山总关情,逐“绿”而行的迁安人正书写着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绿色篇章”。

通讯员陈儒记者李杰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钢城披上新绿装河北迁安探索资源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