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蒋介石去世后,遗体做了防腐处理,灵柩停放
TUhjnbcbe - 2025/6/23 3:49:00

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终年88岁。

蒋介石去世后,其灵柩被安葬在距离台北市60公里处的大溪镇慈湖,与其子蒋经国的“大溪陵寝”相隔不远。

那么,蒋介石为何要选择葬在慈湖呢?这里面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事实上,慈湖并非是蒋介石最初的选择,在他生前,曾为自己选中了3块风水宝地,而且都是在大陆。

第一处是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那所谓的“弥勒佛肚脐眼”的位置;第二处在溪口仁湖附近;第三处是南京紫金山。

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死后想落叶归根,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具体的陵寝位置,则更多是出于“堪舆学”,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蒋介石在南京主政时,曾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的一块地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地,并在此建了一座“正气亭”为标记,以便日后动工。

据说在蒋介石离开大陆前,曾对属下说过:他的陵墓要建得比中山陵要低一些,比朱元璋的明孝陵要高一些……

然而这一切,随着蒋介石的败退而宣告结束!

年7月,蒋介石前往阳明山避暑时,不幸遭遇车祸,此后身体每况愈下。

蒋介石告诉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严家淦:“永福车祸,减我阳寿20年。”

到了年6月后,蒋介石的病情越发严重,在他的日记中,已有“病不能记事”的记载。

年11月,蒋介石开始便血,还有血管硬化与肺部缺氧的迹象,不久后又出现双手发抖、两腿无力的情况。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在年5月,蒋介石就任第五任“总统”时,他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只能尽力掩饰,最后在医护小组的精心护理下,又使他延续了三年的寿命。

然而,对于一个行将就木之人来说,短暂的续命似乎已经不能改变什么!

年4月5日晚11时50分,蒋介石终于撒手人寰,终年88岁。

蒋介石去世后,相关的工作人员立即对他的遗体做了防腐处理,并于9医院灵堂举行小殓仪式。

蒋介石身着蓝色长袍及黑色马褂,胸前佩戴着耀眼的勋章,有“采玉”大勋章,“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关于这三枚勋章,我们有必要来简单说一下!

其中“采玉”大勋章,也称“采玉大绶”勋章,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以及台湾地区象征最高荣誉。

此勋章的名字,来源于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荣誉,也是蒋介石对母亲的纪念。

既然是象征“最高荣誉”,那就非一般有功人员所能获得。

根据规定:此勋章一般只能由所谓的“总统”佩戴,也可以赠送给外国元首,且必须派专使赍送。

所谓的“国光”勋章,是国民政府海陆空勋章之一,于年11月8日制定,次年2月20日正式施行。

此勋章主要颁授给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军人。

不过,此勋章自施行以来,一共才有5人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蒋介石、傅作义、周至柔、俞大维、何应钦。

其中何应钦的“国光”勋章,现被收藏于国军历史文物馆。

这种勋章获得的难度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也被人认为是一种“摆设”。

最后一个“青天白日”勋章,我们就比较熟悉了,在很多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中都能够看到。

此勋章于年5月15日施行,台湾时期继续沿用,主要颁授的对象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有功军职人员。

在“国光”勋章设立前,“青天白日”勋章是军队中的最高级别勋章。荣获此殊荣者,至今仅有人。

相比于“国光”勋章来说,“青天白日”勋章可以说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了,毕竟颁授的条件也没有那么苛刻,只要立有大功者,基本都能获得。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的人物,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背景,使他一人就荣膺3项崇高荣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妻子宋美龄将蒋平日里常读的《圣经》、《四书》、《唐诗》、《三民主义》及《荒漠甘泉》,以及他生前常用的礼帽、手杖置于棺内。

装殓完毕之后,家人在灵前行跪拜哭祭,之后将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最后停柩于慈湖。

慈湖,并非它本来的名字,此地原名埤尾,位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的大溪镇。

这是一座人工水库,分前后两湖,前湖比较大,后湖比较小,形状如新月。

因其景色优雅,且与浙江奉化的景色非常相似,蒋介石为了追思自己的母亲王太夫人(王采玉),故而将此改名为“慈湖”。

蒋介石的“慈湖陵寝”,原名叫作“洞口宾馆”,由台湾当局“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所属的“荣民工程处”兴建,落成于年6月。

为了将慈湖打造成跟家乡溪口一样,蒋介石还特地在此建了几排平房,并由他亲自手书,将“慈湖”更名为“慈湖宾馆”,作为他生前的行馆用。

而蒋介石生前也曾明确说过,等他死后,其灵柩暂停于此!

根据浙江一带的习俗,如果死于异乡又暂未回乡安葬的,那么就得按照“浮厝”的方式处理。

什么是“浮厝”呢?很简单,就是将逝者的灵柩离地三寸,在四个角垫高。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子孙在不破土刨坟的情况下,迁葬先人。

但其实,蒋介石的遗愿,是想归葬故乡奉化溪口,作为孝子的他,希望身后葬在母亲的墓地旁。

我们知道,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去世后,他就和母亲王采玉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年,一生坎坷、积劳成疾的王采玉去世,年仅58岁。

尔后,蒋介石找来风水先生,选择溪口镇西一公里翠屏山鳞岙松树林安葬。

据说,此处地形像弥勒佛,而墓穴就在弥勒佛的肚脐眼上。后来,蒋介石又在墓址下方不远处建了一座“慈庵”。

所以,蒋介石生前将自己的陵寝位置选在此处,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的遗愿,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蒋介石去世后,其遗体被封存在大理石棺里,而石棺必须靠两把钥匙同时开启。

年蒋介石病逝后,遗体做了防腐处理,其灵柩一直停放在台北慈湖“行宫”,即“慈湖陵寝”,不断有人前往参观。

据慈湖陵寝的讲解员说,依据管理处的讯息,大理石棺有两个钥匙孔,其中一把在陵寝管理处,另一把则放在蒋家后代的手里,据说几十年来,石棺一直没有被打开过。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两把钥匙必须同时插入大理石顶盖才能将其打开,但仔细观察石棺就会发现,上方除了有一个国民党徽的符号外,无论在哪一侧,都看不到钥匙孔。

据讲解员说,唯一有可能的地方,是石棺靠墙的一面,但大理石的顶部却是用黏着剂紧贴着,因此是否真的能打开还不知道。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人知道里面现在究竟是什么状况的!

那么,蒋介石最终没能归葬故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祖国大陆的“反对”吗?

其实不然,祖国大陆对蒋介石的归葬,一直以来都表现得相当宽容。

比如在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就曾写信给蒋经国,其中明确说道:

“今老先生(蒋介石)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于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

年的时候,冯玉祥将军的次子冯洪志曾走访奉化溪口。

期间,他把蒋氏的遗迹全部拍了照片,并在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墓前挖了一些土,装入一个锦盒中。

后来,冯洪志在美国发表了《给蒋经国的信》,而这个锦盒也辗转到了台湾,蒋经国看后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事实上,对于蒋家在奉化的祖坟,当地政府也进行了非常妥善的保护。

最典型的就是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过程中,毛主席就明确发出指示:“占领奉化后,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和其他建筑物。”

当然,虽然蒋家祖坟在“黑暗”那几年曾遭到过破坏,但中央很快就给予了修复。

后来,很多当年跟蒋介石到台湾的老兵回乡看到这一情景时,非常感动,他们无不佩服共产党人的宽宏气度和胸怀。

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后,其灵柩被停放在距离慈湖陵寝约两公里外的“大溪陵寝”。

蒋经国在去世前曾留下遗言,说自己生前未能在生母毛福梅膝前尽孝,希望死后能有机会迁葬在母亲的墓前,永远陪伴母亲。

但不论是蒋介石,还是蒋经国,他们的灵柩至今都没有回到奉化溪口老家,仍厝于台湾。

1
查看完整版本: 蒋介石去世后,遗体做了防腐处理,灵柩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