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淅川!
感谢您打开这份来自淅川的邀请函,
这是一封特殊的邀请函,
凭这封信,
可以找到一万个来淅川的理由!
3月31日,“体彩·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将在淅川县九重镇举行。现在,六十万淅川人提前发出这份诚挚的邀请函、请笑纳!
06:01下面是我们家乡淅川的名片
请将这张名片传递到每个角落
个人情况
姓名:淅川
英文名:XiChuan
邮政编码:
行政代码:
城市名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
家庭情况
淅川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龙城街道办事处、商圣街道办事处),11个镇(荆紫关镇、寺湾镇、盛湾镇、仓房镇、老城镇、金河镇、上集镇、马蹬镇、香花镇、九重镇、厚坡镇),4个乡(大石桥乡、毛堂乡、西簧乡、滔河乡)。
家庭住址:居河南南阳,在河南西南部,与省内的西峡、内乡、邓州接壤,地处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处。
住房面积:平方公里
证件照
有历史,有文化,经得住岁月的洗刷
淅川古称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多年历史中有多年定都丹阳,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淅川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香严寺和荆紫关古镇,以及丹江大观苑、八仙洞、坐禅谷、神仙洞景区、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八条旅游热线之一,形成了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生态观光带为龙头的中原旅游名城和国内旅游热点城市。
“中国第一渠首”的所在地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开闸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干渠总长公里,年调水规模为亿立方米。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有担当”的淅川移民群体
“淅川移民精神不仅是移民群众身上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而且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移民工作的方方面面所折射出来的一种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思想作风,这种精神同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不但属于发源地人民,还属于河南,也属于全中国。”
淅川县是全国移民大县。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先后有20.2万淅川移民,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此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再次搬迁16.5万移民,新增淹没面积平方公里,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各项静态淹没损失近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移民迁出县、主要安置大县,全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5万人,涉及11个乡镇、个村、个组,相当于湖北省五个县(市、区)移民总和,超过了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总量。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淅川县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总体部署,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移民迁安工作实现了“安全、和谐、按时、全部”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标,于年10月26日全部完成搬迁。
据统计,移民大搬迁期间,淅川县共投入人力多万人次、出动车辆10多万车次、维修道路公里、架设供电线路千米、开展医疗服务2.6万人次,有10名党员干部牺牲在移民迁安一线。
淅川移民群众和广大干群在大搬迁中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我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也铸造了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收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有“代言”淅川名人遍天下
历史名人
范蠡,“商圣”、春秋末年越国政治家。
范晔,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巨著。
范晷,字彦长,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
范汪,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东晋著名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
范宁,(公元年-年),东晋著名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缜,(约年-年),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范传正,字西老,经史学家、诗人,与李白有通家之好。唐德宗贞元十年(年)甲戌科陈讽榜进士第二人。
彭凌霄,(年-年),明代礼部侍郎,诗人。
李蓘,字于田,号少庄,明朝翰林院检讨、诗人、书法家。
李荫,字于美,号岞客,明朝户部主事。
现代名人
宋育英,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湖北省政协主席(正部级),曾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纪委书记、中纪委委员。
左军,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副部级),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
王江渝,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委副校长,负责校(院)全面工作。
贾跃,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年生于淅川,年跟随中国国民党迁台,是台湾较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诗人。
董栋,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蹦床项目中,以62.分的成绩获得冠军。淅川县荆紫关镇人。
白国伟,中国励志派草根明星,年生于淅川县滔河乡姬家山村。
......
水清民富“双赢”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淅川生态环保门槛之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面对艰巨的任务,淅川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创新活县’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工业经济、城乡建设、脱贫攻坚五个重点,奋力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
资料显示,年,淅川县完成生产总值8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3亿元,工业总产值.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分别增长8.6%、20%、6.3%、12.5%、14.3%,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
有“颜值”淅川特色旅游成热点
“诗画山水扮靓淅川,万顷绿海映衬渠首。”淅川是楚文化发祥地,拥有中线渠首、香严寺、坐禅谷等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淅川县以“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坚持全域发展、融合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编制不同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为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淅川县在北部以荆紫关古镇、法海禅寺为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中部环县城区域做足生态文章,精心打造泓森植物园、雄升生态园、移民文化苑等精品游园,全力打造环县城半小时旅游圈,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南部则以丹江湖5A级景区联创为依托,捆绑陶岔渠首、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等环库优势旅游资源,打响丹江湖品牌,提高淅川旅游的美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舌尖上的淅川”美食之都
1.淅川酸菜:不用多说,这个是淅川独有之宝,也是美食招牌,酸菜面条、酸菜牛肉都是远在他乡的淅川人最最怀念的味道。
2.丹江鱼,这个不多说了,吃过丹江鱼的就一定忘不了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3.香花小辣椒,连四川人也馋的不能行,畅销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5.淅川大南瓜,原生态的有机绿色食品,特别是库区的肥沃田地长出的南瓜,那味道是顶呱呱的。
6.红薯,不解释,养生、健康、美味,吃过淅川红薯面馍的外地人,估计一直在惦记着啥时候再来吃第二次、第三次……
7.野蝎子,除少量蝎继续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外,大量全蝎产品是作为食品和保健滋补品来消费的,蝎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8.土蜂蜜,在大山外得懂行的才可以买到真货,在淅川山区养殖户购买的话,百分百都是正品货。
获得的荣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楚文化发祥地”
“商圣范蠡故里”
“中国第一辣椒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南水北调主要水源地”
“全国文化先进县”
“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我叫淅川,这是我的全身照
▼我叫淅川,这是我的侧面照
▼我叫淅川,这是我化淡妆的样子
▼我叫淅川,这是我化浓妆的样子
▼我叫淅川,这是我素颜的样子
有人说,淅川是蓝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绿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黄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红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粉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金色的
有人说,淅川是白色的
也有人说,淅川是彩色的
在淅川,有一种文艺气息,叫楚风汉韵。
在淅川,有一种绮丽,叫八仙洞。
在淅川,有一种秀美,叫坐禅谷。
在淅川,有一种隐藏的风景,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淅川,有一种拥抱,叫灌河大桥。
在淅川,有一种梵音袅袅,叫香严寺。
在淅川,有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叫丹江口水库。
在淅川,有一种动人,叫夜幕笼罩下的范蠡公园。
淅川还有很多很多.......淅川是一座极具现代化
又不失古典气息的文化名城
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坚持与进取,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的融合。
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
是我们每个淅川人的奋斗目标。
请将这份邀请传递出去
你不来,我不老
我在淅川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