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三国志其实是一本大型解谜练习册
TUhjnbcbe - 2025/5/23 23:13:00

这里所说的《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日本光荣公司出的游戏《三国志》,而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正史《三国志》。对于三国爱好者,这本书是必修读物。每当我以为已经熟稔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时,重读之时都会给我带来惊喜。

说实话,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篇幅不算长,文字不算生涩,而且因为三国故事的普及率之高,它的阅读难度也不算大。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把《三国志》当作一个与《三国演义》对照阅读的普通读物,它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佐证:“《三国演义》不是真正的历史”。

后来重读《三国志》,才发现我把这本书想简单了。

《三国志》成书在西晋年间,距离魏蜀吴三国的灭亡都不远,作者陈寿初仕蜀,后仕晋,参考了大量一手材料,这是他撰写史书的便利之处。而当代人写当代史,也极易触碰敏感的议题——你该如何对历史公正地做出记录和评价,你又该如何尽量排除来自政治生态和舆论环境的干扰?

有些话,想说,却不能说透。有些事,想写,却不能写明白。有些人,想议论,却不能大大方方地议论。

如此这般,《三国志》成了一本谜之书,而翻看《三国志》的最大乐趣,是从古人的字里行间中解谜,透过不断地比照、猜想、推理,尽可能还原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历史。蛛丝马迹,草蛇灰线,春秋笔法,皮里阳秋,没一点耐心和细心,还真看不出这书中的门道来。

就拿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三国的创业之主的传记来看,你如果分开阅读,他们不过是一篇篇人物履历,然而当你对比起来,看看陈寿在遣词用句的细微差别,便能察觉其背后的深意。

曹操的传记是《武帝纪》,刘备的传记是《先主传》,孙权的传记是《吴主传》,“纪”和“传”一字之差,代表了作者对于正统的态度。“纪”是帝王专属,而“传”是臣子待遇,这是从是司马迁《史记》就开创的体例,显而易见,曹魏为君,蜀吴为臣,这是符合当时的“核心价值观”的,毕竟,晋是从魏手上篡来的,魏为正统,晋才是正统。

但陈寿毕竟是蜀人,曾仕蜀汉,对故国有感情,所以他在行文中玩了一些文字游戏,悄悄把刘备的地位抬高了。

比如,《三国志》中记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死,曹操的死是“崩”,这是与其帝王身份相符的。而刘备之死则曰“殂”,《尚书·舜典》云:“帝乃殂落”,诸葛亮《出师表》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见“殂”与“崩”相似,都是与帝王相配的。而孙权之死曰“薨”,“薨”是公侯逝世的专用词。陈寿之心机可见一斑。

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图摄自宋刻本《三国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又如,在称呼三位国君的名字时,陈寿分别是这样写的:“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先主姓刘,讳备”,“孙权字仲谋”。对比起来,也大不一样,古人认为直呼人名是不敬之举,但史官写史又不得不呼名,所以在需要尊敬的人名前,着一“讳”字。《三国志》中,曹操、刘备皆着“讳”,而孙权没有,这又是陈寿偷偷抬高刘备地位的证据。

《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每个人物都有独立的传记。按照以前浅薄的经验,想要了解一个人就把他的传记搞透就行了。重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按照为尊者讳的传统,本传往往凸显传主的优点,遮掩传主的过失,而传主的一些真性情,往往会在其他人的传记中露出马脚。这又是陈寿的心机之处。

比如,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丞相,在蜀汉时已经被奉上神坛,陈寿作为蜀汉遗民,笔下的诸葛亮形象自然也是非常之“主流”。然而在《蜀书·王连传》中,我们却看到诸葛亮的另一面。当时诸葛亮准备亲自领兵南征,长史王连便劝阻他说,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您这么尊贵的身份亲自征伐恐怕不妥。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回应的呢?陈寿是这样写的:“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读到这里,笔者不恭敬地笑出了声,这该是一个多么“蜜汁自信”的人啊,您作为一个常年执掌国家内政,几乎没有独立统军经验的文官,居然认为蜀汉的所有将领军事才能都不及自己,执意要自己亲征。

这样的描述,如果放在诸葛亮本传里,显然是有些“减分”的,但是放在王连的传记里,却为我们保留下诸葛亮的另一面。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王连生平乏善可陈,他的传记总共也不过二百来字,这段对话竟然是他唯一的言行记录。依我看,此人分量压根就不够单独作传,陈寿为他立传,难不成就是单纯是为了把“亮虑诸将才不及己”这事儿写出来?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西晋写本残卷,敦煌研究院藏

除此之外,《三国志》中还有诸多疑案需要抽丝剥茧般地解码。比如吴国作为一个南方政权,为什么会出现韩当这样来自塞北苦寒之地(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的武将?本传中并未提及,但敏锐的读者会发现,《三国志》中还有另一位辽西令支人,那就是拥有天下最强骑兵“白马义从”的公孙瓒。韩当“便弓马,有膂力”的特征与“白马义从”极为相似,而据《公孙瓒传》,他曾派从弟公孙越率领千名骑兵协助孙坚防守阳城,后来公孙越战死,这支千人骑兵队便消失了。那么合理的推论就是,韩当很可能就是这支千人骑兵队中的一员,在群龙无首之际从公孙瓒帐下转投了孙坚。

更多的时候,《三国志》的谜题无法通过自身解答,你还需要借助一些其他史书,如《后汉书》《晋书》《华阳国志》《建康实录》,或者借助一些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又或者借鉴一下王夫之、卢弼、陈寅恪、万绳楠、吕思勉、田余庆、唐长孺等史家的分析论述,追着一条线索,反复比对诸多意见相左的观点和见解,让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往往经历了这一遭,不过是解答了一个小小的疑惑,却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西晋写本残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注:本文系掌阅约稿,收录于掌阅电子书《慢生活、慢品质》,原文标题为《慢下来,在史书中玩一场解谜游戏》,本文略有删改。

成长

记者、作家、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北京晚报》记者、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会员。曾获北京新闻奖、全国晚报文化好新闻奖、京报集团新闻奖等奖项。出版作品《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群雄逐鹿:彩绘三国演义》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志其实是一本大型解谜练习册